2024, 51(2):1-7.DOI: 10.12143/j.ztgc.2024.02.001
摘要: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和地球气体相关文献,结合地热钻探工程实践,阐明了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高温高压气体,地热、油气及煤系气等能源资源的形成与地球气体的运移密切相关,地热资源的形成主要是深部气体起到携带和驱动(介质和动力)作用,并在一定地质环境和空间富集。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水热型地热资源成藏模式,有对流型、传导型和对流-传导复合型3种。并提出在传统地热系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热理论创新、建立地球气体动力学学科,使地热系统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为地热资源的持续稳定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024, 51(3):45-53.DOI: 10.12143/j.ztgc.2024.03.006
摘要:藏东贡觉县高原浅丘红层区降雨条件有限,泥石流发生、发展主要受控于物源条件及沟道条件,属“物源控制型”泥石流。通过地质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活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流域面积<1.0 km2、沟道纵比降100‰~300‰的沟道容易发生泥石流;受构造、冻融风化及含石膏岩的影响,泥石流物源相对丰富,物源类型以坡面侵蚀为主,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补给形式表现为“零存整取”的特征;受控于物源补给形式,泥石流形成主要包括:坡面冲刷起动→沟床汇聚堆积→揭底侵蚀3个阶段;受物质来源的影响,区内泥石流流体性质以粘性-过渡型为主,泥石流具有多期次、中低频率、单次泥石流规模较小的活动特征。
2023, 50(5):52-59.DOI: 10.12143/j.ztgc.2023.05.008
摘要:FAST(中国天眼)保护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目前共有在册地质灾害132处,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已对FAST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本文以FAST保护区现有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保护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关联模型,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及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区内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监测预警建议。FAST保护区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有“牵引式”、“推移式”两种破坏力学模式,其中小型滑坡多呈“牵引式”破坏,中型、大型滑坡多呈“推移式”破坏;区内崩塌危岩体的主要破坏模式有“倾倒式”、“坠落式”、“滑移式”。区内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是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因此,强降雨前后应做好地质灾害巡查防控,区内开展岩土工程活动前需做好科学评估和规划,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
2022, 49(4):152-157.DOI: 10.12143/j.ztgc.2022.04.023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样,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人员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由于灾害发生正值主汛期,该类边坡的处治均为抢险工程,工期要求紧。小直径钢管灌注排桩具有施工速度快、开挖量小、对边坡扰动小的优点,特别适合对工期要求紧的抢险工程。本文以西南某公路挡墙病害抢险处治工程为例,分析了边坡挡墙变形机制,通过采用小直径钢管灌注排桩的处治方案,提高了挡墙的抗倾覆能力,有效解决了挡墙基础承载力不足及大规模开挖基坑引发边坡二次滑塌等次生灾害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3, 40(7):33-35,40.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以凉山州美姑县作各列拖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地形地貌及泥石流产生的条件2方面综合分析了泥石流产生的危险性,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拦挡和排导结合),对泥石流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 38(4):78-79.
摘要:主要介绍了高压脉冲放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成桩机理、成桩特点以及成桩的新工艺。该成桩方法具有高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效益,具有其它桩所不具有的优点。还对其成桩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8, 35(7):28-31.
摘要:以二郎庙大型堆积体为例,从其成生环境地质背景和堆积体特征研究入手,通过动力地质学和斜坡演变(过程)分析法,对这一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进行分析论证,继而形成对其稳定性初步评价,表明二郎庙堆积体整体式滑移破坏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稳定性较差,在集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较大面积的失稳破坏。